查看原文
其他

藏族《萨迦格言》与印度龙树格言诗关系研究

李正栓、李霄宇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摄影:刚杰·索木东


摘要:格言诗是一种流传在西藏、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兴于13世纪,格言诗作辈出,其中最具盛名和影响力的是《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和《国王修身论》。《萨迦格言》是格言诗奠基之作,亦是格言诗不朽的丰碑。究其发展史,不难发现,2世纪产生于印度的格言诗对我国藏区格言诗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萨迦格言》是萨班·贡嘎坚赞模仿印度学者龙树大师的《百智论》《智能树》和《益世格言》等反映印度社会生活的格言诗名著,是萨班·贡嘎坚赞结合藏族本土文化特色而编写的一部格言诗。


关键词:藏族《萨迦格言》;印度龙树格言诗;关系研究


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年)的《萨迦格言》是藏族格言诗代表作品和丰碑,为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于l3世纪上半叶成书。萨班·贡嘎坚赞以宗教家的身份观察评论各种社会现象,他用格言诗的形式,提出治学、识人、处世、待物的一系列主张。《萨迦格言》强调知识、智慧的作用,宣扬“正直”、“诚恳”、“仁慈”、“爱民”、“忍让”、“施舍”、“利他”和“精进”等思想,内容包含区分智愚、扬善贬恶、皈依佛法等方面。迄今为止,《萨迦格言》已被译成八思巴文、蒙古文和汉文,以及英、法、日、捷、匈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颇具盛名且有重大影响。它既被众多藏族学者视为研读必备,同时也是群众口中流传的佳作,可谓雅俗共赏的经典。萨班·贡嘎坚赞出生于后藏萨迦王室,萨班自幼受严格的释典、经学教育,曾投名流释迦室利为师,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一生有很多著述,《萨迦格言》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全部格言以每首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写成,从此书中除了可以鉴赏藏族格言的创作艺术以外,还可以感受西藏农奴社会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领略西藏的宗教意识和风土人情。原书共九章457首,后人白登fHj吉等添著释文故事51个。这九章分别是:观察学者品、观察贤者品、观察愚者品、观察贤愚间杂品、观察恶行品、观察正确处世方法品、观察不正确的处世方法品、观察事物品和观察教法品。


就形式和内容而言,《萨迦格言》是萨班·贡嘎坚赞学习模仿印度学者龙树(150-250年)大师的《百智论》《智能树》和《益世格言》等反映印度社会生活的格言诗而写的名著。在此基础上萨班·贡嘎坚赞结合藏族本地文化以及社会现象,亲自观察、思考与经历,创作了这部关于藏族人文生活的哲理格言诗,其中约有一百多首诗直接参照模仿了印度格言诗的内容。龙树生活在公元2—3世纪,出生于南印度,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其著作颇丰,有“干部论主”之美誉,其中以《大智度论》及《中论》最为著称。此外,龙树的格言诗也广为流传,并深刻影响了藏族格言诗的兴起和发展。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文献,试图结合藏族《萨迦格言》和龙树的《智慧之杖》,运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从形式、修辞、典故和谚语、文化和思想等方面,来研究《萨迦格言》对龙树格言诗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更加清晰地对比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藏族《萨迦格言》对龙树格言诗形式的继承


格言诗在藏语里叫“勒谐”,意为“善言”。作者利用这种格言诗的形式,来叙述求学精神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早在公元二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大师龙树编著的《百智论》《智能树》和《益世格言》等作品中,就率先采用了格言诗的形式来宣扬人的处世哲理。印度格言诗在内容上通常反映的是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印度格言诗对藏族格言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形式上。萨班·贡嘎坚赞在《萨迦格言》里也继承并延续了印度格言诗这种文学形式。在诗节的形式上,《萨迦格言》也效仿龙树格言诗,四行一节;在字数上,原文本都是每行七言(译本除外);在表意结构上,也是严格遵循龙树格言诗的规范,两句指实在前,两句比喻在后,抑或是两句比喻在前,两句指实在后。如在龙树的《智慧之杖》(The Staff of Wisdom)里第30节写到:“切勿过分贪婪,/因为贪婪最终导致痛苦。/就像要吞食毒箭/又被毒箭刺杀的狐狸。ss[1](P61)《萨迦格言》的表意结构也是如此,如第82节:“蠢人总是袒护自己的缺点,/却把知识远远抛弃;/就像茶滤子抓住了残渣,/却把精华白白扔掉 [2]( p18)


格言诗是典型的“智慧文学”,这种文学体裁是藏族文学在印度格言诗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其修辞巧妙,诗味隽永,内涵丰富,语言凝练,蕴藏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散发着凝练的文采,是藏族人民智慧的集中呈现。


二、藏族《萨迦格言》对龙树格言诗修辞的继承


《萨迦格言》与龙树格言诗的共同特点是:为了突显主题并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作者往往采用极为丰富的比喻、推理的手法,并引用民间典故、谚语、神话、传说,使叙事析理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以下将从比喻和推理两个方面谈谈《萨迦格言》在修辞手法上对龙树格言诗的模仿与继承。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在文学作品里常见的修辞手法,即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乔纳森·卡勒如此定义比喻: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龙树在格言诗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这些喻体大都来自日常事物与周围环境,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对这些事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而这些比喻深受群众喜爱,并广为群众背诵、引用。《萨迦格言》延续了龙树格言诗中比喻的修辞传统,把比喻作为表情达意的依托,每节诗或先喻后实,或先实后喻,或实喻结合,使叙述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些比喻富于民族和地区特点,生活气息很浓厚。这些格言诗偏爱将意蕴隐藏在事物背后,并借助于无数的动物故事和佛说经典表达出来,比喻不是随意比附,不能违背起码的逻辑,只有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才能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辨证比较,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3](p37) 例如在《智慧之杖》和《萨迦格言》中,两位作者都习惯将热衷求知的人比作蜜蜂,将愚人比作牲畜杂质。龙树的《智慧之杖》第132节中写道:“即使圣贤居于远方他乡,/他的美德像信使一样传播。/蜜蜂嗅到花香,/自然为之吸引。” [1] (p129) 在第144节中他这样说:“有文化的人享受文化,/没文化的人厌恶文化。/蜜蜂为林中莲花吸引,/但池中之蛙从不问津。”[1](p137) 萨班·贡嘎坚赞在《萨迦格言》第8节中说:“只要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自然会有人汇集在你周围;/只要是香气四溢的鲜花,/ 自然会有成群的蜜蜂飞来。”[2](p2) 不难看出,无论是意象还是比喻,都极为相似,其中的思想继承显而易见。


(二)类推


类推即类比和推理。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共鸣。


“格言诗常常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等办法,推出事物的共性使之成为可以理喻的道理。我们称之为取象比类或类推。类比、比喻、象征三者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具象的基础上,都是主体借助一定的物象阐明特定情感的方法。” [3](p37) 如《智慧之杖》第62节:“紧随快乐之后的痛苦,/就是紧随痛苦之后的快乐。/人类的快乐和痛苦,/像车轮一样循环旋转。”[1]( p83)此处,作者将人生的痛苦和快乐和旋转的车轮作类比,让读者从车轮这种具象出发,通过推理得出人生悲喜恰似车轮循环往返。《萨迦格言》中第152节写道:“狡猾的人假装正经,/不知底细决不能轻信;/孔雀体态优美声音动听,/ 吃的却是有毒的食物。” [2](P33)这里通过孔雀和狡诈之人的类比,让读者自行推理出人不可貌相、凡事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哲理论断。


三、藏族《萨迦格言》对龙树格言诗典故的迁移


格言诗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广泛使用典故,使得原本平淡苍白的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在龙树的《智慧之杖》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典故,比如蛇、象、天鹅、蚂蚁、狮子和狐狸等。例如在第45节里出现的是狮子和狐狸:“卑贱者变得富有或博学时,/他们只想与别人争吵,/就像跌入靛蓝染料桶/并宣称是老虎的狐狸。”[1](p71)


这其中就引用了一个寓言典故,在索达吉堪布译释的《格言宝藏论释》 的第三品中也提及,大意是:在很久以前,森林中一直没有兽王,群兽就商议着找一位兽王统领大家。一天,一只觅食的狐狸溜到一家染衣坊,不慎掉进了染缸。狐狸惊恐万分,拼命挣扎,爬出染缸。惊恐加上饥渴,狐狸逃至河边。喝水时,见水中倒影,狐狸忽然发现自己身上色彩斑斓,美丽异常,与众不同。恰巧,寻找兽王的动物们遇到了狐狸,惊奇地问它是什么动物,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狐狸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上天派来作兽王的,结果就被群兽拥立为王。


登上王位的狐狸忘乎所以,役使群兽,让狮子当坐骑,四处巡视游玩,作威作福。这位兽王,对自己的狐狸同类非但没有特别关照,反而痛恨狐群,不断地欺诈折磨其他狐狸。狐狸们开始怀疑兽王的身份,暗地里对兽王进行观察。众狐狸找狮子问道:“每月月圆之日,兽王是否仍要骑你巡视?”狮子说:“不,兽王每月十五都给我放假,它总是单独离去”。狐狸们发现每到十五月圆之日,就会一阵昏迷,因此众狐狸已基本断定兽王也是一只狐狸。于是群狐想出了一个计策,说服狮子,在十五日那天让狮子跟踪兽王,看它到底是不是狐狸所扮。等到月圆之日,兽王照常给狮子放假,自己则独自跑向远处。狮子尾随至一个山洞里,看见兽王果然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大家发现了兽王的真实身份后,咬死了这只狐狸。


萨班·贡嘎坚赞在《萨迦格言》正文第三品“辨别愚者”中,也使用了这个典故:“托愚人办理事情,/不仅事情败坏自己也要遭殃;/让狐狸作了国王,/不仅臣民受苦自己也要身亡。” [1] (P15)次旦多吉译 在文学创作中,典故迁移和互文性经常出现。读者只有广泛阅读才有识别能力。典故被迁移,但用在不同环境,恰好说明典故喻事明理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四、藏族《萨迦格言》对龙树格言诗文化和思想的模仿


(一)创作目的


一般说来,作者创作格言诗的主观愿望是要指引世俗社会走向光明,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格言诗主要呈现给读者的是出世思想和人世情怀,诠释了美好的“光明世界”。格言诗的作者大多具有强烈的弘法利生的使命感,因此,格言诗作品里蕴藏着宗教气息是不可避免的。


龙树大师博闻广见,一生编写的论著不胜枚举,其中他通过对社会纷繁事象的敏锐观察而创作的哲理深邃的修身箴言,对现代社会具有巨大的道德约束作用。格言诗以诗的形式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旨在规劝人们修身养性,处世谦恭,治愚养德,从而做出于国民有益的贡献。


具体而言,龙树创作格言诗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劝导人们博学笃志,去寻求人生的真谛;告诫人们追求真知,尊重学者;劝导人们克服图名炫耀、懒散懈怠、骄傲自满的毛病,以求学有所成;提倡求同存异、谦逊谨慎、唯忍唯和的精神;劝告人们淡泊名利,待人忠诚,举止优雅,行为检点;对国王寄予希冀,同时也替人民表达了渴望贤明人主治理国家的愿望;要求人们做到慎独,并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尊老敬贤、远离愚顽;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无论为官为民,都应廉洁持正、坚守情操、作风正直、摒弃奢靡;“他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无论为官为民,都应抱守情操,廉洁持正,作风正派,鄙弃奢靡,劝导大家要注重道德修养,淡泊物欲心理,分清善恶,克制贪婪,蔑视淫荡,从而走出私欲的圈子,坦然处世” [5](p53);要求人们待人和气诚信,办事谨慎周到;规劝人们要用高尚的道德和仁慈博爱去驾驭,做到永远知足,知足则常乐;教导人们要分辨是非与善恶,以便做到人非善而不交,物非义而不取。


因此,龙树创作《智慧之杖》,一方面是宣扬他的中观学说以及大乘空宗的思想,另一方面旨在教诲广大人民百姓净化思想修身做人。


萨班·贡嘎坚赞为什么要创作《萨迦格言》呢?他宣称作此书的目的是以弘扬圣法来让世人有规可循。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正值吐蕃王朝瓦解,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后弘期佛教在此时期也先后出现了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等独立教派。“分裂割据时期随着以上的教派崛起,各派以传承弘法的需要,培养出了许多以僧侣为主的作家群,他们以独特的佛教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著书立说宣讲本派法要,创造出了一个以佛教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主导的新文化环境。在这样一个新兴文化环境中滋生的藏族作家文学,在直接受到各教派法脉传承特征的影响下,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型,逐渐趋于与佛教文化相联系的创作特征” [1] (p94)。


此后,萨迦派使封建农奴制度登上了西藏的政治舞台,萨班·贡嘎坚赞作为萨迦派的领袖,极其关心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安康,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于1247年建立了西藏地方和蒙古王室之间直接的政治联系,奠定了西藏地方直辖于中央的基础,从此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西藏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结束了,他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上文也提到过,萨班·贡嘎坚赞的《萨迦格言》共有九章,其编写目的是为了观察学者、观察贤者、观察愚者、观察贤愚间杂、观察恶行、观察正确处世方法、观察不正确的处世方法、观察事物和观察教法等方面,这与龙树编著格言诗的目的如出一辙。


由此看来,无论是藏族格言诗,还是印度格言诗,均以一定的政治环境和宗教环境为背景,既是写给国王君主的治国之道,又是启迪智慧、训导民众的社会传统教科书,并在不同程度上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二)思想内涵


1.宗教思想


“龙树菩萨是佛教中观学说的开创者,以其初地菩萨的证量,并依大乘佛教般若诸经典为本,对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严谨的论证。龙树菩萨于大乘佛法的中道定义为‘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即不落有无两边,亦不离有无两边,也不受此语,是名为中道。并以此中道义及初地无生法忍的证量破斥诸外道的谬论。龙树菩萨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破斥邪见并弘扬世尊的第一义谛正法。龙树菩萨的《中论》依‘八不中道’灭诸戏论。《中论》以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有、时、空、动’四个范畴,论证缘起没有独立、常住的自性,没有自性就是(自)性空,并以此降伏诸外道的邪见” [7] 。


“龙树菩萨造《中论》以观五阴十八界法等法,以示缘起中道。例如以观四圣谛而成立之缘起‘性空’(没有自体性)的真意,即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即是《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所言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故依无生法而言,无生法与一切法乃非一非异之中道也’’ [7] 。


当时萨班·贡嘎坚赞身处分裂割据的西藏,法律被无视、践踏,已失效力,日益加剧的各教派势力间的斗争使当地民不聊生。萨班·贡嘎坚赞作为萨迦派的领袖面对现实境况,他深感在如此战乱纷飞的时代,以佛学教义来指导思想、以佛法要旨来观察事物势在必行。为此,他用格言诗体写下举世闻名的《萨迦格言》,告诫世人衡量利害得失的标准是佛教的伦理道德观,评判伦理道德的准则是学问、智慧、善良等优秀品质。在书中作者阐明了鲜明的观点,即反对分裂割据,向往和平年代;反对炮火连天,主张统一太平;反对残酷剥削,主张轻徭薄赋;反对道德沦丧,号召道德约束等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同时也表达了百姓的普遍愿望。


此外,后来的藏族萨迦派也深受龙树清辨的中观思想影响。


2.伦理思想


龙树和萨班·贡嘎坚赞都认为谦逊是做人尤其是作为学者应该具备的要素之一。只有谦虚待人、谦虚处世,才能习得更多的学问,知晓更多的事理。如果总是骄傲自大、自以为是,那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只能成为无知的愚人。


《智慧之杖》第46节写道:“拥有财富或学问时,/卑贱者会变得自大。/获得财富或学问时,/智者却会越加谦逊。” [1] (p73)这告诉我们即使众多名利在身,也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不骄不躁。《萨迦格言》第168节写道:“骄傲会使你无知,/贪婪使你无耻;/ 整天折磨自己的仆役,/ 那就要自食恶果。” [2](p36)这就奉劝人们戒骄戒躁,切勿贪心,也劝导统治阶级要培养开明的治国思想。第170节还写道:“由于过于狂妄自大,/痛苦就会接踵而来;/由于狮子过于骄傲,/就做了狐狸的脚夫。” [2](p37) 这里指明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所带来的后果:虽然满腹经纶、身怀绝技,但最后还是容易被人利用。所以,骄傲于学者无益,是要避讳的。


另外,在待人接物方面,两位作者谈及的伦理思想也有所相似,“格言诗作者以一定的善恶行为为根据,把道德表现分为善的和恶的两种。因为在格言诗作者看来,善与恶的矛盾是人们道德生活中最为明显和最为突出的矛盾,因而善与恶便成为对每个人进行道德评价的最一般的标准”[8](p60)譬如,在亲贤远恶的论述上,《智慧之杖》写道:“如果你的配偶和朋友对你不忠,/如果你的国王和亲戚不诚信,/如果你的邻居和国家也腐败,/你就抛弃他们远走他乡。” [1](p43)‘ 远离贪恋金钱的朋友,/ 远离沉溺通奸的伙伴,/远离在治病过程中/技术欠佳的医生。”[1](p45) 龙树想以此教导我们靠近贤德之人,疏远邪恶小人。


《萨迦格言》第142节写道:“好人结交坏人,/就会走上邪路;/恒河的水本来甜美,/流进大海就变得苦涩。”[2] (51) 第143节写道:“坏人跟着好人,/品德也会高尚;/ 身上抹上麝香,/ 气味更加芬芳。”[2] (p31)这两首格言诗都是在劝告人们要广交贤者,远离恶人。人生在世,人来人往,能够始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实属不易。原本品质纯良的人,因结交恶人而同流合污;品质败坏的人,因与贤者相识而见贤思齐。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诱惑众多,倘若疏忽大意,便有可能走上邪路,因此萨班·萨班·贡嘎坚赞如此强调谨慎交往的重要性。


3.辩证思想


不难看出,无论是藏族格言诗,还是印度格言诗,两位作者“论述事物的观点含有高度的辩证法思想”。[9](p60)两部格言诗都“富有较强的哲理性和逻辑性。作者无论对什么事物都不是简单地孤立地绝对地去看待或论述,而是全面地相对地观察事物的沐同侧面,论述事物的各个方面。许多格言言简意咳,严密完整,无懈可击,使人信服之至,令人感到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威慑力”[9](p60)。


他们并没有神化学者的才能,在他们的笔下,学者同样是凡人,因为知识的海洋浩瀚无际。作者号召人们既要尊重学者,又不要对学者过分挑剔、吹毛求疵,因为学者也会受时空限制,犯错确实在所难免,要懂得宽以待人。


如《智慧之杖》第186节:“即使我们共同生活于一个社会,/也像水与莲花那般并不亲密暖昧。/即使圣贤彼此远离,/也如月亮和百合那样遥遥相望,彼此羡慕。”[1](p165) 再如《萨迦格言》第194节:“哪怕是绝顶聪明的人,/也很少能精通一切事情;/哪怕是极其敏锐的眼睛,/ 也不可能看见声音。[2](p42) 都是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此外,龙树还擅长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众所周知,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凡事都事出有因,任何原因必然引起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需要认清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此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结果出现。


在《智慧之杖》第29节中龙树写道:“蚁丘的形成,/对教义的理解,/渐渐圆满的上弦月,/国王和乞丐的财产—— 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3] (p61)在《萨迦格言》第441节中萨班·贡嘎坚赞写道:“因果没有任何欺诳,/智者博学原在于此,/倘若不学能知一切,/因果就不会是真理。” [2](p94)这首格言则体现了这一因果关系的辩证法原理。萨班·贡嘎坚赞认为只有拥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以及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方能聪明睿智、学识渊博。


最后一点,龙树的《智慧之杖》里存在很多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描写,如第34节:“即使敌人之子甜言蜜语,/智者也会对此提防。/有毒的树叶保留它的毒性,/随时能造成伤害。”[1](p61) 而萨班·贡嘎坚赞也学习和模仿了这一点,在第145节中他写道:“狡猾的人花言巧语,/不是敬你而是谋求私利;/夜猫子发出笑声,/ 并非高兴而是不祥之兆。”[2](p32)这首格言诗体现了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也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与本质相对,是指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谋求私利”是狡诈之人的本质,而“花言巧语”是达到谋求私利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即是表现“谋求私利”这一本质的一种现象。无论现象怎样变化多端,都是本质的表现,任何现象都以某一方面表现着本质。


龙树和萨班·贡嘎坚赞在通俗易懂的格言诗中表达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运用生动、恰当的比喻使说理深入浅出,又极具说服力。


结语


不难发现,萨班·贡嘎坚赞和龙树都崇尚知识、尊重学者,这样的价值观大大提高了学者的地位;辩证思想的传播提升了人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其中的伦理思想促进了社会的道德建设,教导了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和谐相处;指导了统治者招贤纳士的方法等。无论彼时还是今日,这些主张指导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规范了人们的言行,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培养了人们的辩证思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总而言之,藏族《萨迦格言》一方面继承和模仿了印度龙树格言诗,另一方面也对其所创新和发展。《萨迦格言》与龙树格言诗的内容都十分丰富,有对统治阶级残酷本性的揭露,有对求知治学的劝告,有对虚伪、无知、自大、贪婪行为的讽刺和批判等。一些对生活是非曲直的观点,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和时代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就是当今也有其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为此学习和研究格言诗中的这些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勇敢而自觉地继承和发展古典著作中的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优秀和精华部分,积累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正栓,李霄宇译.智慧之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O14.

[2] 次旦多吉译.萨迦格言[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3]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ED].中央民族大学,2008.

[4] 萨班·贡嘎坚赞.格言宝藏论释(上、下)[M].索达吉堪布译释,甘孜: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1996.

[5] 许生全,李钟霖.龙树修身箴言试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6] 拉先.论分裂割据时代藏传佛教各派对藏族文学的影响[J].中国藏学,2006(4).

[7] 维基百科.龙树http://zh.wikipedia.org/wiki/龙树

[8]李钟霖.藏族格言诗中的伦理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9]克珠群佩.试谈《萨迦格言》的辩证法思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月第38卷 第2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20I3年人文社科课题《藏族格言诗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3YJA740030)


作者简介:李正栓(1963一),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李霄宇(1990一),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典籍英译研究。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相关文献探析

“特殊”考卷助力全盲藏族考生追逐“大学梦”

探访“藏画之乡”青海热贡“三教一街”

古老藏戏《折嘎》:从流浪艺术到民俗戏曲

塔巴陶瓷:千年技艺代代相传

我家门口有片“海”——龙羊峡

嘎玛曲扎:翰墨飘香 沁满园

当陶瓷工艺遇上藏文化元素

四川康定:超越“情歌城”

流变中的青海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女编导杨英:坚守初心,“舞”出精彩人生

那些画作 跨越千年依然直指人心

甘青藏区的端午节传说

五月端午 我们相约阿让山 相约潮水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